Thursday, December 08, 2005

心得 -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new Models for Academic Libraries

Planning and developing new Model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– Thinking differently

Steve O’Connor, Nov. 15, 2005 于淡水

心得


傳統學術傳播模式是作者將研究成果投稿到出版社,圖書館向出版者購買,讀者再到圖書館取用。新的傳播模式可能是作者經由 Open Access (OA) 模式將研究成果放到圖書館 IR (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或機構典藏),讀者從 IR 取用,或是作者直接放在個人網站供讀者取用;讀者也可能直接向出版者購買或取用,例如 ebooks 等 pay per view 式的電子書或 Google Print,出版社跳過圖書館直接面對讀者,有些出版社甚至允許讀者購買一個章節。

Open Access 是這波改變的推手之一,也是爭議的焦點。OA的一個觀點是作者付費給出版社出版,但這是長久可行的模式嗎?每篇文章的平均價格受到拒絕率、格式(紙本或電 子版)和品質等因素的影響。若加上對於經費短缺的作者和公司的免費策略,每篇文章的費用要增加33.3%和16.6%=50%,以 Science 為例每篇需要收取美金$15,000,高得很難讓計劃經費提供者接受。

網際網路造成的另一個衝擊是“長尾巴” (Long Tail) ─ 舊資料的被利用,因為網路的便利性,讀者可以很快取得舊資料,例如音樂界的線上音樂或圖書界的POD (隨需印刷),及舊期刊資料在上線後仍有少數的讀者會去取用等。

未來學術圖書館模式:1. 需要儘可能參與數位型式的學術出版。2. 建立機構的數位典藏是必要的。3. 提供各種數位資源,但所有服務都以數位方式提供。

為了避免實體圖書館這項優點變成弱點,要跟其他圖書館合作來確保資源可以有效的被利用,合作方式包含編目資源、技術分享和分享低用量資料的儲存等。

教學方面,注重教學資料搜尋的整體參與,建立和支援學生的學習資源。

驅動未來學術圖書館的原則:1. 流程作業、典藏和實體圖書館是傳統的優勢,但可能變成最大的弱點。2. 重視分享技術服務和祖傳的典藏,不要忽略網際網路和 Google 這樣的競爭者,否則會煙消灰散。3. 不要根據主觀的認知,否則無法迎合讀者的需求。

看 得到的未來有:1. 未來的模式不是無限可能,但是有許多可能。2. 記得未來已經非常近了,而且是變動的。3. 館藏有未來嗎? 4. 出版社也有其他管道? 5.尋找合作夥伴,不要事事親自包辦。6. 規劃是必須的。7. 需要有冒險患難的精神,不要猶豫。8. 知識是重要的、判斷是關鍵性的。

No comments: